百年『德顺坊』 | ||||
| ||||
□ 赵 翔 舟山的普陀区是个人杰地灵之处,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说别的,单说这酿酒史,也是源远流长。据《普陀县志》记载,宋朝时,便有外来之士在普陀的黄公山一带建造酒坊,经营黄酒生意。明清时,酒坊在普陀已相当繁盛,尤其是在沈家门镇内,大都是前店后坊,自产自销。 到了民国三年(1914),一个叫陈永佐的六旬老人,带着一家老小,从福建惠安来到了沈家门。陈永佐是1847年生人,出生于福建的酿酒世家,身怀酿酒绝活。他来到沈家门后,就在西大街开设了一家酒坊(兼酱业),取名“陈德顺发记酿酒坊”,简称“德顺坊酒坊”。这是当时全舟山规模最大的酒坊,酒坊内雇了伙计、帮工30余人。 也许是“德顺坊”的风水好,再加上陈永佐的祖传酿酒技术好,买卖一开张,生意就非常兴隆,整日里顾客不断。一年后统计,“德顺坊”年产黄酒500缸(每缸约380公斤),其中招牌产品“饴绍酒”,年产300缸,深受当地居民喜爱。“德顺坊”除了产酒,还兼带着经营酱业,可谓是双管齐下。两年后,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德顺坊”老酒的销路也是越来越宽,除了本地之外,还销往汕头、厦门、上海等地,最后还出口东南亚。 民国六年(1917),陈永佐老板年迈病故。陈老板膝下共有三个儿子,陈银发、陈兆锭、陈小桥。因陈永佐得子较晚,大儿子陈银发此时也只有14岁,便由他来继承“德顺坊”。 陈银发年少,不懂经营,只能另雇他人掌管酒坊日常事务。天有不测风云,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百业皆萧条,酒坊业也不例外,“德顺坊”走了下坡路,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可是陈家人还是苦苦地支撑着。到了上世纪40年代,“德顺坊”已是亏本经营,摇摇欲坠。 1946年,“德顺坊”由陈银发亲自经营,由于其这些年来对经营方法和酿酒技术的学习和揣摩,改变了经营策略。“德顺坊”独家生产的“饴绍酒”,用搭饭喂饭法技艺操作,用酒代水破浆,添入少许烧酒入缸发酵,成品后用25公斤坛装,坛面刷白,竹藏,为别真假,并附“陈德顺发记坊”黄纸,上盖金钱图记,使仕商赐顾者认明本坊招牌为记。改进后的“饴绍酒”口味更好、再加上牌子老,受到更多百姓欢迎。“德顺坊”的生意又开始好转,到后来还配了铁壳运输船“衡山轮”一艘。陈银发在当地商界颇受好评,后被誉为“开明资本家”。 1950年舟山解放。1951年普陀境内专营制酒销售个体有50余家,兼营酿酒户近40家,农村副业制酒百余家。其间“德顺坊”由于资金紧张,交税都成问题,生意日渐衰落。陈银发就把自家拥有的那艘运输船“衡山轮” 和家里所有值钱东西拿出来补税,终于度过了难关,陈银发又拉开了三间门面,一边卖酒、一边卖酱,使几乎停产的“德顺坊”重新恢复了元气。 1953年,政府开始酝酿民营经济改造,时任“德顺坊”工会主席的 1956年5月6日,“德顺坊”由私营酒坊转为公私合营,改名为“海康酒厂”,同年划出制酱业务,专营酿酒,是年产黄酒595.3吨,白酒282.4吨。当时政府下派部队转业干部王宽信同志为公方代表;苏鹤年为第一任公方厂长;陈银发为私方副厂长。 当时的“海康酒厂”在东大街做酒,水质不理想,要到泗湾双眼井头去挑,远水解不了近渴,后用毛竹引水入厂,但因路途远,水易晒热而且不卫生,泗湾群众也对搭竹引水有意见,因此没有长久。后来浙江省粮油进出口公司来人考察后,投入5万资金,支持海康酒厂另寻新址,找到了沈家门大蒲湾的山脚下朝南地段,买了28亩土地,这里前面有河、背傍大山、靠近水库、污染也少,而且交通方便,是酿酒的好地方。 1959年,苏鹤年调离“海康酒厂”,部队转业干部李财新继任了厂长。李财新是一位抗日残废军人,被日军的轰炸机炸断了一条胳膊。他是带着“别看我们厂小,办好它,就能为革命作出贡献”的愿望来到德顺坊的。由于黄酒生产几百年来相沿旧习,工具笨重,操作落后,劳动强度大,李财新立志要实现酿酒机械化。这时的酒厂只有一个修补漏斗、酒匙的铅皮匠,几把榔头、凿子,可谓一无技术,二无设备。李财新挑选了几个热心搞机器的工人,组成了一个机修组。边学边干,坚持搞技术革新,经过几年苦战,改变了过去用扁担挑、杠棍抬的落后面貌。 1965年,“海康酒厂”改名为“普陀县东海酒厂”。1971,厂里制造出了榨酒机,实现了机械榨酒,制酒工效翻了几番。1974年推行先进操作工艺,实行小搭大喂法,使每百斤大米出酒率比老操作法提高了8公斤,当年就增产黄酒139吨。1981年,经上级批准建成了酒精生产线,利用当地丰富的薯干资源,日产食用酒精3吨。 1988年10月2日“普陀县东海酒厂”改名为“舟山东海酒厂”,同时,把手工埕装淘酒改为自动电脑控制,把穿缸衣的保温发酵法改为酿房整体暖气供温发酵。199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海酒厂抓住机遇抓设备更新、抓技术改造、抓产品质量和产品开发,新增了袋装酒生产线和杨梅酒烧酒生产线。1994年11月普陀山牌普陀米酒荣获第二届巴拿马国际金奖。 1997年,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中,舟山东海酒厂变成了舟山东海酒业有限公司,其中国有股占51%,成为普陀区首批44家改制企业之一。2002年7月国有股退出,2003年5月12日,“舟山东海酒业有限公司”更名为“浙江东海酒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 2004年6月30日,根据城区拆迁改造规划,公司整体迁移到离原址7公里外的勾山工业园区,新厂区环境整洁,设施完全。公司先后自投巨资,改造和新增了不锈钢自动卧式蒸饭机、瓶装酒数字灌装机、杀菌保温柜及冷冻过滤和固态白酒生产线等先进设备和设施,并在管理及操作上加以严格要求,使产品质量更上档次,在福建、上海、宁波等市场大量销售,甚至还出口到欧洲。 2005年1月,“浙江东海酒业有限公司”重新打造复原了“陈德顺发记坊”老字号、老品牌,以唤起了老百姓对“德顺坊”尘封已久的记忆。在“德顺坊”老酒制作工艺上,做到上承先祖传统的酿造手法,做辣醪白药、做天然草包生曲、做糯米酒娘、搭窝三拌三抄、用传统大缸前期固体发酵、木耙开耙、手工灌醅、露天堆桩、冬季长期缓慢发酵、入库储藏陈化等,精心酝酿每一埕基酒。而且将现代的低酒度、清爽型口感揉合到传统的老酒酿造工艺之中,并经现代先进的冷冻过滤和杀菌技术来处理,保证后期的质量。 2008年6月,“德顺坊” 被列入“舟山老字号”名录;同年又被列入“浙江老字号”;2010年7月注册商标陈德顺发记坊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2010年11月普陀山牌酒类注册商标司法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1月陈德顺发记坊牌类注册商标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 “德顺坊”从创立到现在将近百年了,百年“德顺坊”,不仅是在出售一种老酒,同时也是传承一种文化,还原一段历史。“德顺坊”现在是一块响当当的老牌子,这里面凝聚了几代“德顺坊”人的心血和智慧。德顺坊的价值在于“老”,而其出路却在于“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 和改革,才能在激励竞争的大环境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使“德顺坊”这块“百年老字号”的金字招牌闪闪发光、越来越亮。 (作者单位:舟山市文化馆)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