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了解舟山 > 特色镇村
螺头 不被烽火打扰的美丽
发布日期:2012-11-16信息来源:南京大汉网络公司浏览次数:字号:[ ]


 

螺头   不被烽火打扰的美丽
 
□袁甲 周建伟
    打开卫星地图,定海港就像一弯美丽的新月镶嵌在舟山本岛的南部,港湾的两头分别是东边的青垒头和西边的螺头。
    青垒头本是连接定海和十六门的交通要道,而螺头则显得有些遗世孤立,扼守在本岛的西南部,一面向海,一面靠山。
    不难发现,对定海来说,螺头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每每有战争发生,螺头总会成为烽火连天之地。不过,那些都已成为历史的过往了。
地名来自海中小岛
    定海人一般会把螺头叫做外螺头或者外洋螺,为什么有个“外”字,因为这个地名本就是由螺头之外的一个小岛而来。
    在螺头村稍高点的地方,便能看到螺头西南面的海上有一个很小的岛,上面有个灯塔,村民将这个岛称为螺头,逐渐“螺头”也成了小岛对面这片土地的称呼。事实上,这小岛并不怎么像海螺,只是相比它旁边的几个小岛,小得如同海螺。
螺头的姓很多,是典型的由各地移民而来的渔村,包括宁波、浙南、福建等地。在古时,由于渔民生产生活的特性,一般不像农民那样有大家族聚居的传统,因此社会地位也比农民低,所以在古代渔村中,很少有宗族一脉相承、落地生根的现象。这种农村大姓聚居、渔村多姓杂居的现象在舟山是很普遍的。
独特地形造就富饶村庄
    秋天的螺头有着美丽的田园风光,螺头的腹地有着大片的田园。从地形上看,这个三角形的区域,“两边”面朝着大海,“底边”则背靠着一排山坡,而从山脚到海塘的地带则都是平地。
    因此螺头村有一个渔业大队和一个农业大队,分别称为“螺渔”和“螺农”,这让螺头比起纯农业或者纯渔业村有了更多的资源,也更便于生产的调节,成为一个相对富饶的村庄。
    而螺头不错的岸线正发挥着作用,在东侧的海岸线上遍布了造船和航运企业。
    从鸭岑线按指路牌拐入螺头后所看到的景象便是从工业到田园再到渔村的景象,但三种不同的氛围又在这里和谐地融合着,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螺头村很大,但行走其中却没看到多少人,整个地方安静而平和,唯有海风轻拂、白浪抚礁、虫鸣莺啼这些自然的音响。住在村子里的大多是老人,他们要么聚集在老年活动室,要么聚集在村中街口的小店中,打麻将则是他们最爱的消遣。
螺头偏安于定海西南一隅,村道到底就是海,并不通路,与外界又有山的阻隔,是个很“桃源”的地方。
定海的门户要地
    岑港有个司前街很有名,在螺头也有一条司前街,原来这里从元代起,就开始设立螺头巡检司。
    巡检司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其功能以军事为主,明朝后佐以行政权力。
    在螺头设置巡检司,和这里的战略位置有密切的关系。螺头位于定海县城之西,又是定海港的最西点,所以,螺头是定海的西关隘、西大门。
    螺头西北经册子水道与灰鳖洋相通,西经金塘水道可抵杭州湾,南则是通往宁波的直线航道,鸭蛋山至宁波白峰的轮渡至今还从螺头与西蟹峙岛之间的洋面穿过,螺头洋面是进出定海城西南方位的必经航道,在此屯兵守险,外可控制大洋,内可屏障海口。
因此,从元代开始,几个朝代都在这里设置军事机构和军事堡垒是明智之举,除了巡检司,螺头还有许多炮台、烽火墩、营房、军火仓库等军事设施的遗迹留存。
那些曾经烽火的岁月
    既然是军事要地,那么必然少不了战争。当地留下的炮台山、旗杆山、关山头等地名都有明显的军事意味,问及地名来由,当地人都说是“长毛”来时,在这里设置炮台、插旗设关练兵而一直沿用的称呼。
    村民口中的“长毛”,其实就是对外来进入者的一种蔑称。
    据记载,“长毛”一批又一批,几百年来,螺头的烽火不断。
    清初,鲁王行宫在舟山重建,1651年8月21日,海上大雾,清军倾兵来袭,阮进率领水师在螺头洋与清军激战。阮进以火攻退敌,不料风反自焚,清兵从螺头登岸,直逼城下。随后,定海殉难18000余人,史称“屠城”。而鲁王与张名振回救,在螺头门受潮水阻挡,眼巴巴看满城大火冲天。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1841年10月28日,英军向竹山门攻击,被郑国鸿击退。随后,英军大部队绕道螺头登陆定海,晓峰岭随即被突破,不出几日,定海城陷。
    1939年6月23日,日军侵占定海,侵略军分三路同时登陆,一路在沈家门墩头上岸,占领沈家门镇;一路从田螺峙附近上岸,越西溪岭,经小冲进定海东门;一路则从螺头登陆,经晓峰岭扑入县城西门,不出几个小时,定海城陷。
而1950年舟山解放时,解放军占领册子后,也是从外洋螺登陆本岛,进入定海城,继进岱山、长涂等。
奇石文公庙
    螺头村子的中间有个庙非常显眼,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名曰“文公庙”,平时由80岁的俞根荣打理着。
    庙中供奉的“神物”,在记者看来这是一块类似房屋模型的石头,应该是人为雕凿的,俞根荣说:“这块石头至少有两百年的历史,过去听上辈人说,这是从海上漂来的。 ”
    传说这块石头在洋面被人发现时,竟然浮在水上,冲上岸后,村民认为这石头有“仙气”,就决定搬回村里,谁知道这看起来不大又能漂浮的石头奇重无比,需要好几个壮汉才能搬动。
    几人合力才把石头搬离海边,不出100米,“哐”的一声便坠在地上再也搬不起来了。这下村民们慌了,认为其中必有蹊跷,便在石头落地的地方建庙供奉,一直到今天。
    问起庙中神仙,俞根荣说是史文公,所以才叫文公庙,可是遍查资料没有叫史文公的历史人物,倒是《水浒传》里有个叫“史文恭”的人物,不会是把这个小说中的人物给生搬硬套了吧。
其实在舟山也有几个这样供奉着石头的庙,传说还都颇为相似,都是从海上漂来,被当做有神仙附在上面并建庙供奉。这事实上属于一种文化现象,渔民出海危险性高,大家都希望船不会沉没,便把希望寄托于神灵,既然这神灵能让如此沉重的石头浮于水上,那么让木船不沉便是很轻松的事了。
奇人船模屋
    螺头还有一位爱好打造船模的师傅,他把自己的家命名为“王卫民船模文化屋”。王为民曾是一位打船师傅,退休后便爱上了船模的制作。
    他的家就在村道旁边,十分显眼,走进去看,一屋子都是船模,有近百艘,绿眉毛、钓鱼船、冰鲜船、渔政船、古代游船、沙船、台湾雅美船、拖虾船、龙舟、渡轮、军舰,几乎所有类型的船模,王师傅都会做。
这么多精致的船模,王师傅并不打算卖钱。他常对老伴说:“每种船都只有一艘,要花很多工夫,都是宝贝,不卖的。 ”王为民也以家为展馆免费向人们展出船模,讲述舟山的渔船发展史,也能看到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船。
转载于2012年11月02日·舟山晚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