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岙黄家:一门两姓 | ||||
| ||||
□袁甲 周建伟 庄世维 清乾隆年间,定海雅岙岭下的福赐庙中大摆筵席,为一位黄姓的“钦赐翰林”接风洗尘,光宗耀祖。 最前面的是一张供桌,摆放着各种供品以及黄氏先祖的牌位,红灯笼挂起,蜡烛点起,黄家人准备先祭祖,后开筵席。 谁知,烛火忽明忽暗,火光摇曳,忽然熄灭。三番四次仍是点不起来,莫不是有风大作?族长派人到村子后的牛屙岭上看看天气,回报岭颠天气舒朗,不远处的海面亦是风平浪静。 究竟为何蜡烛不吹自熄?此时族长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雅岙黄家在石礁庆胜村 从定海出发,沿着大桥高速接线公路,过六中不久,便能到达双桥镇石礁社区的庆胜村,福赐庙便在村口,大红的外墙老远就能看见。 冬日的一个午后,天空中飘起小雨,阴冷,但福赐庙中却暖意融融。几乎整个村子的老年人都聚集在这里,看戏、打麻将、下棋……这是村子的“文化中心”。 老人们很乐意给陌生人讲述村子的过去和家族的历史,“庆胜”是公社化以后大队的名字,在以前,庆胜和隔壁的庆裕、外山头这三个地方统称为“野岙”,后来在文字书写中改为了在舟山话里读音相同的“雅岙”,而庆胜大多是过去雅岙黄家的范围。 雅岙这个地方对定海人来说并不陌生,大桥接线公路便是从定海六中旁边的“雅岙岭”穿过,只不过为了公路,“雅岙岭”已经被炸平,岭便不存在了。过去,石礁乡的人要去定海一般都要翻过雅岙岭和茅岭(舟山人所说的岭,其实和“垭口”是一个意思)。 村子中有一个黄家祠堂,门上有一块“翰林第”的牌匾,显示出黄家鼎盛时期的气势。这个祠堂规模本来很大,是三进院落的大宅,在“破四旧”时被破坏,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后人又重修了祠堂这一部分。 说起雅岙黄家,庙里的老人便来了兴致,上文提到的这个关于福赐庙的神秘故事被多次提及,而答案还需要从这里黄氏家族的来由说起,这一说,便是一大段奇闻轶事。 黄氏义子翻过牛屙岭立业雅岙 清康熙年间,定海展复以后,浙东沿海的居民便陆续迁到舟山定居或是来舟山谋求生存,其中便有来自嘉兴海盐的专门以制作蒲包、草帽为生的朱姓人家来到舟山收割蒲草。这户人家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不知道是因为迷路还是别的原因被家人遗落了。 这个小男孩,便是雅岙黄家的祖宗。 话说这个男孩没有办法自己回家,便在舟山到处流浪,在一个疲惫而饥饿的日子里,忽然看到一座大宅院里的人家正在办酒席,人进人出的,好不热闹,于是他混了进去,讨得了一些吃食。 酒席结束,主人发现有个男孩在大厅角落疲倦困顿,便上去问了缘由,男孩说了身世,也表示愿意在黄家做个仆人,主人便收留了他。 这大户人家便是紫微乡墩头村有名的黄氏家族。 后来,黄家主人见这个男孩聪明伶俐,便收为义子,教他读书写字,男孩从此改朱姓为黄姓。 男孩自知身世穷苦,颇为发愤图强,成人之后为黄家“开疆扩土”,翻过不远处的牛屙岭,在雅岙成家立业。后来还在牛屙岭上开出了一条宽阔的驿道,是为回家之路,这条古道至今仍保存完好。 80岁童生意外成“钦赐翰林” 从此,黄氏义子在雅岙一带苦心经营,后代也枝繁叶茂,雅岙黄家成为当地的一大家族。 秉承墩头黄氏家族书香门第的传统,雅岙黄家人也非常重视读书和功名,不知道是黄氏义子的第几代后人,在乾隆年间终于成为“钦赐翰林”,光耀门楣。 不过这个翰林是“钦赐”的,并不是考取的。 据庆胜的老人回忆,上辈人传下来,这位“翰林”名叫黄有功,号雅翁,从小寒窗苦读,但时运不济,考试屡屡落榜,直到80岁还是一介童生,不过他一直没有放弃科举之路。 80岁那年,雅翁只身来到杭州再次应考,因为家里拮据只能在一寺院借宿,这却让他意外地遇到了下江南的乾隆皇帝。 据传,当时乾隆皇帝着便衣游玩时,与侍卫失散,便独自进了寺院,因酒醉伏在香案上睡着了,梦中冷得瑟瑟发抖。这一幕碰巧被黄雅翁看到,便脱下衣服,披在了这个“可怜人”的身上。 乾隆醒来后,发现身边的老童生给他盖了衣服,便问起他的身世,雅翁如实相告自己应考的艰辛,乾隆看着这位80岁的老人,不禁动了恻隐之心,穿着雅翁的衣服走了,并让他到自己下榻的地方去取。 第二天,黄雅翁来到这个皇帝下榻的客栈,见昨天的人正襟危坐,旁边挂着他的衣服,一打听,这才知道,此人原来是当今的乾隆皇帝,一时间不知所措。皇帝念他心地善良,护驾有功,怜他暮年不第,就下了一道谕旨:不必再考,钦赐翰林,敕造翰林府。 原本,乾隆还要给黄雅翁封官,黄雅翁却自知年事已高,得了个钦赐翰林已经知足,于是,带着皇帝赐予的翰林牌匾回家了。据说,这块“钦赐翰林”的匾额在上世纪60年代还高悬在黄氏的祠堂上,60年代中期之后就被当作“四旧”销毁了。 虽是“钦赐”,但同样难得,黄雅翁为黄家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因此,家族便在福赐庙中大开筵席。 朱黄祖先同供成黄家传统 筵席当日,便发生了蜡烛不吹自熄的事情,族长正百思不得其解时,忽然想到:这里的黄氏族人,其实原本是姓朱的,这血脉相承的关系,并不是改姓就可以抹杀的。 今天家族中出了个翰林,也是光耀了朱家的门楣啊! 于是,他令族人又摆起一张供桌,放上同样的祭品,临时做了朱氏祖先的牌位,再次点上蜡烛,烛火就再没有无故熄灭过。 从此,已经被后人淡忘的朱黄两姓一事再次为雅岙黄家人重视起来,每当有重大的家族之事,必然会在正堂上摆起两张供桌,用相同的祭品,一桌供自家正宗的朱氏祖先,以显示家族的源流,一桌供黄氏祖先,以报答黄家对始祖的收留、养育、再造之恩。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定海民间祭祀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志书记载确有其人 事情过去几百年,中间又经历多次世事变迁,家谱亦不知所终,后人口口相传必然会有些误差,这位黄雅翁究竟是真实的吗? 根据志书记载,确实有这么一个“钦赐翰林”,不过名字有些出入。 据《定海县志》载,康熙己酉(1729年),定海盐仓人黄敏“家近野奥浦,时虑海潮泛溢,为患民田。乃倡众筑五福塘,凡二次始成。化卤(滩)为沃壤者千有余亩。继又筑百岁塘,成田又数百亩。乡人德之。 ”“以诸生膺,乾隆己酉(1789年)钦赐举人,癸丑(1793年)钦赐翰林。 ”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野奥”应该就是现在的雅岙,黄敏也确实在80多岁才获得“钦赐翰林”,但不是因为传说中的“护驾有功”,而是以“倡众筑塘、斥卤为沃壤”的功劳才获得“钦赐翰林”。 2013年01月04日·舟山晚报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