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了解舟山 > 舟山名企
舟山“老牌子”系列德顺坊这杯酒,舟山人喝了一百年
发布日期:2013-03-18信息来源:南京大汉网络公司浏览次数:字号:[ ]


  

□袁甲 周建伟
    在岁月的流逝中,能留下来的是少的,能被人记住的是极少的,而能成为一种标志则是少之又少。
    德顺坊做到了。说起舟山的酒,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德顺坊”,而这其中包含了舟山人对舟山酒的特殊情怀。能达到这个效果是不容易的,德顺坊为此奋斗了整整一百年。
    一个酒坊,如何能成为舟山的百年老字号?不仅是因为消费者的认同,其中还蕴含着舟山特有的海洋文化。
                   离不开黄酒的舟山渔民
    要说德顺坊的历史及兴盛,就不得不说说舟山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过去,黄酒是舟山渔民的主要食物之一。对于很多渔民来说,黄酒就是米饭,一碗酒就是一碗饭,不吃饭可以,不喝酒不行,没有菜可以,没有酒不行。直到今天,很多舟山渔民还是以酒代饭,天天喝、顿顿喝。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黄酒能驱寒,又能壮胆,比起白酒能营养,还不容易醉。渔船出海,风大浪急又常常发生些难以预料的危险。在大风大浪中,渔民兄弟喝上黄酒,身子暖了,胆子大了,力气足了,自然就为战胜风浪平添了一分气势。
    就这样,黄酒与渔民也与舟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融入了生活之中。
    每当亲戚好友结婚、孩子出生、造房子等好日子,首选的伴手礼就是黄酒;春节亲友们相互走动,送的也是黄酒,送黄酒似乎成为渔民间的一种特有文化。
    食物的制作也离不开黄酒。如黄酒煮大黄鱼,叫“酒淘黄鱼”;黄酒煮鸡蛋,叫“酒冲蛋”,还有用黄酒来醉活蟹和对虾等。每年春耕期间,渔村妇女们怕耕牛连日耕田辛苦劳累,还习惯用黄酒喂耕牛来补其身体。
    祭祀中,黄酒也成为了主角。在祭拜祖先、海神、民间菩萨时,一律用黄酒;在拢洋、开捕祭海时,给龙王喝的还是黄酒。因为在渔民的心目中,黄酒才是真正的本地酒。
    因此,在舟山常常能看到,每当渔船归来,渔民家属首先准备好的就是黄酒,而在渔船出海之际,渔民们要将一坛坛黄酒搬运到船上。
    德顺坊的成功,正是因为其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舟山渔民的这个特点。
                   九十九年前陈永佐创立德顺坊
    由于年代久远,见证过德顺坊最初创建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德顺坊的历史只能在故纸堆里寻找。而在这方面,市非遗保护中心研究舟山老字号的专家赵翔先生对此颇有了解。据赵翔介绍,德顺坊创建于1914年,是一位叫陈永佐的福建人开设的。
    当时,陈永佐已经是位六旬老人,他本来在福建就经营着酿酒生意,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拖家带口来到了沈家门渔港,在西大街开设了一家酒坊,取名“陈德顺发记酿酒坊”,当地人都简称为“德顺坊”。
    德顺坊在开业后,就受到了广大渔民的欢迎,在沈家门渔港内几乎无人不知,很快就成为当时舟山规模最大的酒坊,有伙计、帮工30余人。
    赵翔先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德顺坊在开设一年后就年产黄酒500缸,其中招牌产品“饴绍酒”年产300缸,深受当地居民喜爱。“德顺坊”除了产酒,还兼带着经营酱业,可谓是双管齐下。两年后,德顺坊的名气就传出了舟山和浙江沿海,开始销往汕头、厦门、上海等地,最远的出口东南亚,俨然成为走出国门的舟山品牌。
    普陀的酿酒历史不短,据《普陀县志》记载,宋朝时,便有外来之士在普陀的黄公山一带建造酒坊,经营黄酒生意。明清时,酒坊在普陀已相当繁盛,尤其是在沈家门,大都是前店后坊,自产自销。为什么德顺坊在竞争中能取得如此辉煌?其中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陈永佐的家族在福建惠安是酿酒世家,有着祖传的酿造秘方,生产的黄酒醇香独特,度数较高,大约在十四五度左右,符合沿海渔民的口味。
    二是,沈家门渔港聚集着三省一市的渔民,其中福建渔民是主要人群,德顺坊的酒自然受到他们的喜爱,而其他地方的渔民以及舟山人在与福建渔民融合中,也逐渐适应了福建的口味。
                  德顺坊在陈银发手中几经起伏
    天有不测风云,在德顺坊创建仅仅三年之后,老板陈永佐就因年迈驾鹤西去。
    据赵翔介绍,陈永佐膝下共有三个儿子,陈银发、陈兆锭、陈小桥。因陈永佐得子较晚,大儿子陈银发在当时也只有14岁,便由他来继承德顺坊。陈银发年少,不懂经营,只能另雇他人掌管酒坊日常事务。
    然而国内局势动荡,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酒坊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沈家门的一些酒坊开始倒闭关门。苦苦支撑到上世纪40年代,德顺坊已是亏本经营,摇摇欲坠。
    1946年,陈银发终于接过了父亲的旗帜,开始亲自经营德顺坊。果然是虎父无犬子,世家生意对于陈银发来说可谓得心应手,他改变老旧的经营策略,开拓新的销售思路。以德顺坊独家生产的“饴绍酒”为基础,用搭饭喂饭法技艺操作,用酒代水破浆,添入少许烧酒入缸发酵,成品后用25公斤坛装,坛面刷白,竹藏,为别真假,并附“陈德顺发记坊”黄纸,上盖金钱图记,使仕商赐顾者认明本坊招牌为记。
    改进后的“饴绍酒”口味更好,再加上牌子老,立即赢得了众多的回头客。德顺坊终于走出了困境,生意又开始好转。到后来还配了铁壳运输船“衡山轮”一艘。陈银发也在商界颇受好评。
    解放后,德顺坊的生意又日渐衰落。由于资金紧张,交税都成问题,陈银发就把自家拥有的那艘运输船“衡山轮”和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拿出来补税,终于度过了难关,陈银发又拉开了三间门面,一边卖酒、一边卖酱,使几乎停产的德顺坊重新恢复了元气。
             德顺坊成为“东海酒业”,沿用古法酿酒
    1956年5月6日,德顺坊由私营酒坊为转公私合营,改名为海康酒厂,1965年,海康酒厂改名为普陀区东海酒厂,1988年10月2日改名为舟山东海酒厂。 1997年,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中,舟山东海酒厂变成了舟山东海酒业有限公司,2002年7月国有股退出,2003年5月12日,改名为浙江东海酒业有限公司。
    虽然名字几经更改,但德顺坊酿酒的工艺一直传承了下来。 2005年,德顺坊这个老牌子又一次登上了舟山人的餐桌。东海酒业在对“德顺坊”品牌的恢复中,仍沿用了祖传的酿造手法:如做辣醪白药、做天然草包生曲、做糯米酒酿、搭窝三拌三抄、用大缸前期固体发酵、大耙开耙、手工灌醅、露天堆桩、入库贮藏陈化等一系列工艺。
    有专家和喝过老德顺坊酒的消费者在喝了之后点评:此酒,醇香、爽口、酒性善、好喝,15年典藏德顺坊酒口味如初。
    2008年6月,德顺坊被舟山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办公室列入“舟山老字号”名录,同年又被列入“浙江老字号”名录,2010年,德顺坊出现在“中华老字号”的名单中。
    走入位于勾山工业园的东海酒业占地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区中,德顺坊的酒香扑鼻而来。德顺坊的第八代掌门人马驰洲也是东海酒业的董事长,他说:“珍爱百年老品牌,才能让每位员工用心做好酒,只有了解企业才会爱上企业,只有爱上企业才能做出真正的好酒。德顺坊以往的价值在于老,而今后的出路却在于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培育需求和引领潮流,才能一直在竞争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并将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
转载于2013年03月01日·舟山晚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