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舟山的短暂稳定 | ||||
| ||||
元朝时舟山的短暂稳定 □袁甲 周建伟 舟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天灾多,战乱也多,是个麻烦不断的地方。不过在元朝大一统的背景下,舟山还是获得了短暂的稳定发展。 不过,这样的发展仅限经济上,在政治上汉人的地位是很低的,而且都城从杭州到北京,舟山从在皇城根下又成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相比起南宋时期,政坛人 物风起云涌的舟山,元朝时就失色很多了。 大圣干文传 大多数老人都知道,定海有座干大圣庙,位于人民北路的帅旗公寓附近,现在开着一家川菜馆的地方。 这座庙的来历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它是为纪念一个元朝的官员所建,此人姓干,名文传,字寿道,号仁里,在舟山的百姓中,他还有个外号——“大圣”,这个比悟空小比孔夫子大的称呼可不是浪得虚名。 元朝时舟山能发展,也是仰仗了几任不错的地方官,前文中那位冯福京不错,这位干文传更牛一些,在古代舟山长官排位中挤进前五没问题,单看百姓对他的留恋就可见一斑,那场景简直是盛况空前。 当时,干文传要离开舟山去别的地方上任了,城中百姓就像要失去父母一样悲伤,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很多人都爬上他的马车挽留他,从官府到渡口不知道走了多久,即使现在最火的大明星也没有见识过这样的阵势。 这还不够,干文传艰难地挤上船后,百姓仍是纷纷跟随,坚持要为他送行,亲自送出舟山。要知道那时出舟山可不是件方便的事,来回可能一天不止,舟车劳顿、食宿自理是必须的,但丝毫不能减少“追星族”的热情。 干文传的船到达金塘后,稍作停留。老干上岸歇息,便让金塘的百姓激动得不得了,感恩戴德为他建起一座庙。不止定海、金塘,紫微的天童也有他的庙,都叫干大圣庙,官能做到这个份上,在舟山也是极少数。 干大圣是苏州人,从小就很会写文章,还没成年就名震苏州了,他在1315年中进士,便来到舟山做同知。好的地方官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到了一个地方首先要振兴文教,干文传也不例外,他为舟山买了很多儒学的书籍,扩建翁州书院,并亲自关心学生,碰到一些顽劣的学生,也能用自己出色的个人魅力去感化。 干文传特别善于治理社会环境恶劣的地方,他的前任是个自以为是的人,弄得舟山的社会风气不是很好,但大圣到任后,就用以柔克刚的方式治理,即使剽悍的海岛渔民盐民也很信服他。《元史》中,还记录了干文传在舟山的一件好事。当时在舟山的盐官倚仗着省里的势力,对盐民百般盘剥,稍有过失就查抄人家的财产,还判刑杖击,搞了不少家破人亡的悲剧。干文传了解情况以后,对舟山的同僚说:“皇帝派我来舟山,不是来吃干饭的,是要让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今天知道了这样的事,我能坐视不管吗? ”然后就去各位上级领导地方“上访”,据理力争,领导无法反驳他,便拿下了这个目无法纪的盐官,还给盐民减轻了税赋。 干大圣在舟山的六年时间,是舟山在元朝时的黄金时期,各种社会和谐、民心安定、经济发展。 后来,干文传还去过很多地方做官,都留下了好名声,最后调到中央修《宋史》,为中华历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元朝时的一些新鲜事 元朝时的昌国城,大抵和南宋时差不多,仍旧是个周广五里的小城,城门6个,分别是东边的东江门、西门、南门、北边的上荣门、西南的舟山门、东北的艮门。城中坊巷21个,比南宋时多了很多。 学校出现了专业的细分,舟山医科学校(当时称医学)在1292年成立了,是由许若璧、陈锡寿、李继之这三位管医疗方面的小官买下民房所建,前面放着伏羲、女蜗、神农的塑像,后面是教学的地方。当时一位叫胡逢辰的名医来这里任过教,舟山医生的医术大增。 元朝的舟山,有12万余的人口(1283年数据),多数人都出于一种高压统治下,城乡实行宵禁,违反的人要接受杖刑,一般人都会被打死。严厉管制人口流动,凡外出的人都要经过当地有威望的人和邻居的证明和担保,政府配发“通行证”。禁止百姓集会结社,赶集在当时算是个奢侈事件。更过分的是,还禁止民间的文化艺术创作和演出活动。 但元朝有一点还是让人颇为佩服,那就是税赋徭役都有精确的计算,对官方的宴请也有具体的规定,这是值得学习的。志书中,就对鹿鸣宴的规格有详细的记载。鹿鸣宴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按照考试等级的不同,对每个人的支出包括礼物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绝对不让你胡吃海喝。 还有极富海洋特色的税赋,那就是鲨(古时写作“沙”)鱼皮和鱼鳔,记载中都有具体到哪个地方要交几张鲨鱼皮和几斤鱼鳔,当然不是乱收,有出产的地方才收税,富都、安期、蓬莱大多是收鲨鱼皮,而金塘多是收鱼鳔。 元朝时,舟山人对家乡山水的认识也上了一个台阶,单是龙潭就有十多处的记载,包括我们现在还很熟悉的郑家山龙潭、灌门龙潭等。 舟山的佛教也在元朝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为元朝本就是一个信奉佛教的朝代。舟山各个寺院的田产就大幅增加,僧侣的地位空前高,甚至出现了僧侣地主这一细分阶层。 而在舟山能看到的唯一元朝遗迹(也是现存舟山最古老的建筑)便是佛教遗迹——位于普陀山的多宝塔,这是在1334年由宣让王帖木儿不花钱修造的。 值得怀念的好官和好人 舟山能有稳定的发展,事实上很仰仗出色的地方官。除了冯福京和干文传,还有几位名气不大,但也颇有贡献的人,让我们了解一下。 燕赤白花,延祐年间(1314~1320年)昌国州知州,刚到达舟山就下基层到舟山的每个村落搞调研,成了一个舟山通,并且也把行走时看到的民间疾苦都记在心里。后来,把自己的调研成果总结起来,向上级部门汇报,说舟山这个海岛城市情况特殊,土地贫瘠,百姓生活艰难,所以舟山要上交的税费应该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得到认可。 韩搏,1323年到任舟山,当时他看到学宫有些年久失修了,就想再重修一下,但手里没什么可以动用的钱啊。他的办法不是横征暴敛,而是合法合理地赚钱,用开垦田地等各种办法,赚了2000余贯,把学宫修缮一新,还把舟山医科学校扩建了一倍,并开设了惠民药局,让舟山的医疗事业更进一步。 赵雍,鼎鼎大名的书画大家赵孟頫之子,1327年到任昌国知州,非常廉洁爱民,碰到任何事情都会讲个道理,在他任期的五年里,舟山人民安居乐业。 许广大,天台人,大孝子,17岁时父亲去世,在家设灵堂告别父亲遗体时,邻居家着火了,许广大悲号着抱着父亲的棺木不肯离开,决心与父亲一起被火焚烧,感动天地,风向顿时反了,躲过一劫。他到任舟山时,已是元末乱世,但他仍然重视文教,重修岱山书院,捣毁邪教的据点,以正风气,一时间舟山学风非常兴盛。 姓蒋的员外,这位名字查证不到了。他是位好人,他有钱但不吝啬,而且非常仗义,爱做慈善,与陈光标不同,他帮助穷人非常低调。当时有人家里没钱了,就会把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卖掉,要是碰到的买主是蒋员外,那就幸运了,他不会和你压价,一定公道地付钱给你,而且他还会继续观察你的家境。他要是看你家里又不行了,就会把田地以各种理由还给你,你可以再去卖,他就再买回来,这样的事,最多反复做过四次。 好人有好报,志书中还记载着他得到好报的神奇一幕。有一次蒋员外坐船去宁波,海上遇到了大风,他落水了,船上的人都没能拉住他,船继续航行。谁知,船开出十里以后,人们发现有人站在水面之上,随风而来,一看竟然是蒋员外。人们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好像在落水时海中有东西把他托了起来,赶上了船。也许这是海豚救人的最早记载了。 转载于2013年5月24日·舟山晚报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