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了解舟山 > 风土人情
一个西方人眼中的舟山——专访《Chusan》作者、英国汉学家林杰
发布日期:2013-06-08信息来源:南京大汉网络公司浏览次数:字号:[ ]


   

一个西方人眼中的舟山
——专访《Chusan》作者、英国汉学家林杰
 
    最近,一本题为《Chusan》的英文书吸引了许多舟山人的目光。作者是一位70后英国人,他何以会对远在万里的舟山群岛有如此深情?
□倪望真 发自英国伦敦
    Chusan,是英国人根据方言中“舟山”的发音拼写而成的英文单词。这个词曾经在18~19世纪的英国耳熟能详,但却由于种种的历史变迁,在他们的记忆中渐渐淡去。如今,当我向英国人介绍自己来自舟山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出生的地方,正是他们当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所登陆的那个岛屿。
    《Chusan》的作者林杰(Liam D’arcy-Brown),正是要把这被忘却了的岛屿和历史重新带到西方人的视野里。这位拥有牛津大学中文系学位和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学位的英国汉学家,在五次造访舟山群岛,并进行了大量的史料研究后,出版了这本关于舟山的著作,让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几个世纪前中英两国人民在东海小岛上共处的日子。
    带着好奇,我在互联网林杰的个人主页里找到了他的电子邮箱地址,并以一个舟山人的名义,给他发出了第一封邮件。这封邮件很快得到了回应。接下来我和林杰用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了一场长谈。
                   定海城留存着几分旧时的眉眼
    林杰告诉我说,他第一次踏足舟山群岛是在1993年,和朋友一起去普陀山玩。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竟和昔日的大英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对于舟山历史的进一步了解,则源于他在写作自己第一本书《青色巨龙,忧郁武士》(Green Dragon, Somber Warrior)时的偶然所获。这本书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中国偏远的四极(舟山嵊泗嵊山岛、海南三亚锦母角、新疆喀什及黑龙江漠河)作为写作题材。而正是在研究嵊山岛的过程中,他发现西方史料中记载了英军士兵曾在定海道头东岳宫山上安营扎寨的事。这大大唤起了他对舟山历史的兴趣。从那以后,他发现,西方人对于舟山的各式记载竟然有如此之多。
    林杰与舟山的缘分也许便就此开始。2003年,他首次来到定海城,立刻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城市。这里没有其他城市的喧嚣,有的是舒服的宁静,和友好、不存戒备的本地人。
    而最让他觉得惊喜的是,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中国,定海城却仍留存着几分旧时的眉眼。尽管曾经平坦的海岸线上早已耸立起了高楼,城内山峦的形状却还和1840年左右英国人的描述十分相似;尽管古城墙已被拆除,但是古城街道规划仍然和英军统治时基本相同。在当时英国人的信件和日记里反复出现的许多地点如今仍在定海完好地保留着:如东岳宫山、镇鳌山、晓峰岭、祖印寺、都神殿、四眼井、龙峰山麓(今海山公园)……
    从19世纪的故纸堆里走来,又亲身走入21世纪定海城的林杰,在这些似曾相识的地点徜徉,感受舟山人民对于自己历史的深深自豪。“这种自豪感不仅体现在舟山人民对于鸦片战争中勇士们的纪念上,更体现在政府试图保留、整修古城街道的努力上。”
    在访问定海的过程中,林杰觉得最遗憾的便是没能亲眼看到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已被完全拆除的定海古城墙。他告诉我,这让他想起60年代时英国中部城市考文垂拆除中世纪古城的往事。“古迹是一去不复返的东西。 ”林杰的感叹也让我对定海城里小心翼翼留存下来的历史遗迹多了一份敬重,一份赞叹。
                   《Chusan》中有一些被忽视的真实
    把对舟山的浓厚兴趣转化为严肃写作的动力,对于林杰来说,大概在于四个字:唤醒记忆。
    “舟山岛在1840年左右的英国社会曾经广为人知,但她的名气很快就随着香港的崛起暗淡了下去。如今在英国,一些上了岁数的人仍然记得那艘英国半岛东方轮船公司建造的以‘舟山’命名的邮轮(SS Chusan),但却不知这名字从何而来。大多数的西方汉学家也很少深入研究舟山历史,至多知道这个岛屿曾被英军入侵两次,又归还给了清政府。一些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可能简略地提到了双方互相开火的情况,以及英国军队中士兵染病的问题,但很少有西方学者细致地描绘英国人对舟山的印象,岛民对于英军入侵的反应,以及两国人民及官员在这一特殊外交环境下相处的情况。”说到这段几被英国人忘却的历史,林杰侃侃而谈。
    然而,写作《Chusan》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重建对于舟山的鲜明记忆,更是为了让他们重获对历史的全面认识。 19世纪大不列颠帝国的全球扩张,在今日的英国和中国,都不为人称道。可是人们常常忘记了,那些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不仅仅有“拿着枪杆子的白人”,更有前来航海、布道及做其他工作谋生的普通人。他们也曾把自己平凡的生命留在了这异国的土地上。
    在和林杰的交谈中,我时时发现他对舟山历史的观察采用了一种“近”的视角,因而也更能设身处地地解读被标签化的历史人物。比如他特别对我提到:很多人忽略了,1840年第一次登陆定海的那些英国人其实并不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也对于一无所知的异国文化充满恐惧,因此他们唯一希望的,便是不战死,不病死,早点回家。
    在《Chusan》一书中,诸如此类人性化的描述时时出现,给读者们陈旧的历史记忆增添了新的体悟。
                   舟山,与英国一次次擦肩而过的城市
    在采访中,我对于林杰提出的一个中心问题始终是:舟山这个拥有着完美地理位置及优质港口的岛屿,为什么没有成为英国人的最终选择?
    林杰告诉我,事实上,舟山一向是英国人心目中的贸易地首选。然而历史的颠倒际遇却让这个城市与英国商人们一次次擦肩而过。
    早在1700年,首次抵达定海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便在定海县衙为其建立的“红毛馆”(位于现今港务广场附近)内展开了贸易活动。然而,当时的中英双方有着较深的误解:清政府认为英国人是作为臣国来朝拜天子的,理应有所进贡;而英国人则把这种“进贡”视为无奈的贿赂,并对此颇为不满。尽管贸易活动为英国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们却发现在中国的生意不如在其他远东地区国家好做。不久后,清政府把广东作为唯一开放给洋人的贸易港口,“红毛馆”便也结束了它的使命。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人对于定海港的期待值再次升温。然而,不太平的局势并不利于贸易的稳定发展,而战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再次改变了这个城市的命运。《南京条约》开放了定海附近的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并要求英军撤离定海港。
    有意思的是,1846年中英正式签订《退还舟山条约》后,英国人并没有在一夜之间撤离舟山,其中缘由也成了许多舟山本地学者的研究课题。林杰的推论是,由于英国人当时已经在舟山岛上生活了好几年,人数上有一定的规模,所以定海重归清政府管辖一个多月后,英国人才尽数将这些人士及军队(主要有98军团及马德拉斯炮兵团)运输离港。同时,为了确保舟山的和平状态,定海南门外的英国哨兵也没有立即撤离,直到清军守卫到达换岗的那一刻。
    随着英军撤离,舟山作为优质贸易港的角色渐渐暗淡了下去。到1846年,只有两家英国商铺还在舟山营业,生意亦不甚理想;1846年之后,停留在舟山的西洋人便只剩少数的传教士了。
                   舟山与香港的命运交换
    林杰在他的书里,曾经用“痛哭流涕”来形容英军不得不放弃舟山、转而占据香港的委屈心情。不过,在采访中,他亦理性地提到,舟山与香港的地位交换是时移世易的结果,亦是不可逆转的。
    在经历了战争之后,英国人意识到这个富饶而又人口众多的东海岛屿上有太多反英情绪了,那些和英国人有经济利益冲突的地主乡绅们都会起来反抗他们。相比之下,偏远而又贫瘠的香港岛如一张白纸,确实要容易控制得多。
    到1846年,英国商人及政府已经为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了不少钱,要再将经济重心移回舟山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了。况且,这时的中英两国总算进入了一个和平时期,英国政府实在不便再提出重新占据舟山的请求而破坏两国外交关系。
    当然,英政府在舟山问题上也不是完全没有尝试。在许多挺舟山人士的强烈要求下,英国政府曾有意与清政府谈判购买舟山,但被清政府一口拒绝了。至此之后,舟山问题便再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了。
    林杰告诉我,他很高兴地看到,不断前进的历史似乎又在赋予舟山一种新的命运。舟山新区成立以后,他相信舟山会最终摆脱旧时外交环境、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束缚,再次自由地发展经济。每一次访问舟山,他都能真切感觉到这个城市对于经济发展的渴望,而如今,有了新的国家政策,舟山成为世界最大港口的前景将指日可待。
                   采访手记
    和林杰的对谈接近尾声,我也似乎上了一堂意味深长的历史课。这位来自英国的“中国通”,凭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曾经用他的脚步丈量着这个国家的土地。他至今为止所写的三本关于中国的书,都把一个最多样化、最不为西方人所知的中国带到了英语世界。
    如今居住在英国的他,行走全国,为各种社会团体演讲,将古老的中国经验与文化介绍给现代西方社会。相信跟随着他的努力和步伐,我的故乡舟山会再次重拾她在国际社会的声名与辉煌。
    转载于2013年5月16日·舟山晚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