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将“出得去、能就业”作为解决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生活困难的首要目标,在全国率先出台社区矫正对象涉海涉渔外出活动监管监督办法,将海洋与渔业、海事等部门纳入社区矫正委员会,制定工作责任清单,构建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海上就业一体化协作配合模式。通过智能研判模型分析固定工作地、特殊工作地、就业路径变化等就业指数,保障社区矫正对象就业权益。该创新做法获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构建监管监督新模式。将“管得住、回得来”作为破解海上矫正监管难的核心目标,在全国首创“海之矫”数字联合管控平台,全面打通公安、海洋与渔业、海事等部门22项数据资源通道,构建“数字赋能、一网通管、多跨协同”体系。借助海警数据获取船舶进出港和港口监控信息,防止人船分离,全维度掌握矫正对象作业情况,大幅提升动态核查信息准确度。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抓取核查海上作业社区矫正对象动态信息741次,准确率和数据入库率均达100%,工作效率提升60%以上,实现出海作业社区矫正人员“零脱管、零漏管、零再犯罪”。三是强化社会参与,构建就业帮扶新体系。将“能就业、促共富”作为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社会效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会同人社、民政、教育等部门加强作业指导,提供“一对一”教育帮扶,依法保障社区矫正对象就业权利。落实矫正对象从业期间的船舶企业负责人、船长临时监护人制度,借力“瀛洲红帆”“东海渔嫂”等品牌和平台加强对涉海涉渔企业和群众的宣传教育,消除对社区矫正对象就业歧视,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更好融入社会。去年10月以来,全市累计审批204名社区矫正对象从事海上作业申请,人均年收入增加13余万元,其中20余名职务船员社区矫正对象为社会提供工作岗位300余个,带动本地涉海涉渔就业并直接创造经济产值75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