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古称蓬莱仙岛,位于舟山群岛中部。岛海相依、孤悬海中、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尤其以“岱山三宝”最为著名。那“岱山三宝”是何物呢?它们分别是沙洋晒生、长涂“倭井潭硬糕”和东沙香干。 东沙香干,是岱山著名的传统豆制品,可谓是岱山一绝,是馈赠亲友、旅游携带、佐餐用料和下酒的佳品。东沙香干含蛋白高、脂肪低,且具有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等功效。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具有“舟山素海鲜”的美誉,作为拥有近百年历史文化的地方特产,在舟山群岛深受百姓的欢迎。 东沙这个地方并不大,却有着大大小小的香干作坊数家,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家便是“鼎和园”作坊。“鼎和园”作坊制作的香干呈深酱色,方块形状,外带网状花纹,表黑里白,色泽光亮,香气浓郁,风味独特。它的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质地韧而不坚,口味鲜而不腥,咸而不涩,甜而不腻,香而不绝,多味且适度,再细嚼慢品之后,让人感觉回味无穷。“鼎和园”香干的美味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说起“鼎和园”的由来和历史,却鲜为人知。 事情得从三百多年前说起,那时舟山已被海禁了多年,岛上早已荒无人烟。到了一六八八年,康熙皇帝终于良心发现,下诏解除对舟山群岛的海禁,岛上这才开始慢慢有居民迁入。岱山岛因其渔业资源的丰富,吸引了浙江东南沿海大批渔民来此捕鱼。慢慢地,岛上人丁开始兴旺起来,几年之后,东沙古镇也变得商铺林立,成了远近闻名的“渔都”,渔都的繁荣,也造就了东沙香干的兴盛,可以说,东沙香干是随着东沙古镇一起的兴起的。 东沙古镇繁荣起来之后,香干作坊也多了起来。一开始由渔民从外地传入当地的,是白香干,没有经过烤制。到了东沙以后,东沙人对白香干进行烤制,工艺上也有了改进,岱山渔民多好酒,而香干又是下酒的好料,十分适合渔民食用,慢慢地,很多东沙渔民出海时都会带着香干,随时拿出来当零食吃。渔民出海时,在渔船甲板上喝一碗酒,吃一块下酒的香干,对当时的渔民来说是一种其乐无穷的享受,就这样,香干就在这里落地生根,自成特色。 海岛居民的菜肴常常以鱼为主,以蔬菜、肉类、豆类制品为辅。香干这东西可随身携带,随取随食,十分方便,而且多日不变质,口感醇香,百吃不厌。于是,往来东沙的渔民和商人们都十分喜爱这种价廉物美的食物,在他们的餐桌上,东沙香干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久而久之,东沙香干的名气越来越大,开洋时在船上吃,谢洋后带回家吃。由于那时的东沙是远近闻名的“渔都”,因此当时在岱衢洋上捕鱼的数万渔民,生活物资都是从东沙购进,食物方面,东沙香干等酱作食品就成了外来渔民首选品种。 吃香干的人多了,制作香干的家庭作坊也就慢慢地多了起来,作坊一多,各个作坊间自然就有了激烈的竞争。每一家作坊都想方设法要让自家的生意好起来,于是多种改良的香干配方并起,东沙香干就在竞争的优胜劣汰中进行着。慢慢地,各家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到了民国十三年,有一家香干作坊脱颖而出,那就是“鼎和园”香干作坊。 “鼎和园”的创始人名叫戎锦品,是岱中人,“鼎和园”是前店后作坊,产酱油、香干、酱豆腐、豆瓣酱等近十种豆制食品,这十种豆制食品中,数他们的香干最有特色,买的人也是最多,因为那是传承了百年的制造工艺。“鼎和园”设有工场作坊房屋六十余间,前面一字排开五间店面房,筑有石库门,总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工场内放置发酵用的大水缸近两百口,“鼎和园”有掌柜、制作师傅、伙计等五十多人。 从此后,东沙的香干作坊就出现了一大多小的局面,“鼎和园”的名气是一些小作坊所不能及的,因此“鼎和园”的生意要远远好于那些小作坊。 “鼎和园”香干的制作是有其独特的工艺和秘密配方的,它的工序非常复杂,首先选出质优的黄豆,用冷水浸泡半日,然后经细磨、榨浆,用盐卤点浆约十五分钟后再转浆,再用竹畚箕将水沥出后制成豆腐。再将豆腐用刀切成边长为七厘米左右的正方形小块,用干净的白布裹包严实,以九块为一行,分九行排列,共八十一块,整齐地放置在一块块的香干板上,再把一块块铺满香干的木板叠起来,然后用木棍榨出其中的水分。再轻轻地脱去包裹着的白布,用清水将这些豆腐煮熟,再捞出后慢慢冷却,冷却后配以适量的茴香、桂皮、山奈等香料和上等特制酱油,再用沸水煮一会儿,然后放在锅中用原汁焖上20小时,再次煮沸后取出沥干,蘸上香喷喷的小车麻油,这才大功告成,你说麻烦不麻烦。 “鼎和园”香干有其特点:韧而不硬,色泽光鲜,豆香浓郁,挖开来里面的香干肉是一丝一丝的,把香干的两个角捏起来,香干都不会碎。只要不是夏天,你放个十天到半个月都不会变质。要达到这种效果,制作时选料是有讲究的。一,黄豆一定要选优质的,必须粒粒是精品,没有任何杂质混入。二,酱油也必须选最好的,制作香干的酱油都得用土法制作的晒酱,一般方法酿制的不能用。三,麻油必须用好的,一定要用在油坊定做的麻油。 俗话说得好,“花无百日红”,“鼎和园”的生意兴旺了十数年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为什么呢?嗨,日本鬼子打来了!日本鬼子侵入东沙,各个商号的业主为了留得青山在,都只能歇业,“鼎和园”当然也不例外。一直在嵊泗开渔行的岱山人方阿昌得知后,甚感惋惜,回到岱山后筹集巨资接收了“鼎和园”的全部产业,等日本鬼子被赶出后,他又苦苦经营起“鼎和园”来,一直经营到解放前。由于方阿昌年事已高,又无子女,才把“鼎和园”交于其侄儿方有绥接管。可想而知,那时候“鼎和园”的生意肯定没有办法和鼎盛时期相比。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东沙因渔业资源衰竭等种种原因而衰落,人口也急剧减少,“鼎和园”作坊也随之日渐衰落。 那日我去看时,“鼎和园”作坊的原址还在,就是解放后的东沙浴室和东沙印刷厂所在的位置,位于东沙沿河路西边,仔细在那院墙上寻找,依稀还能看到一个“和”字的痕迹,这个院子好像早已废弃,大门紧闭着,呈现出一种苍凉的景象。 “鼎和园”的原址虽然废弃了,但是“鼎和园”这块牌子却并没有倒。2002年,“鼎和园”又起死回生,开始了它新的历程。虽然“鼎和园”的经营地点换了,但是这个老作坊的新负责人请来了东沙镇制作香干的老师傅,“鼎和园”的商标由镇科协无偿转让,“鼎和园”这块牌子又重新树了起来。 2008年6月,“鼎和园”被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为“舟山市老字号”。从此,岱山便多了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愿“鼎和园”香干的香味飘满整个群岛新区,慢慢飘遍中国,最终飘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