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了解舟山 > 历史文化
鲍哲庆 关注舟山教育发展的华人大牧师
发布日期:2013-02-25信息来源:南京大汉网络公司浏览次数:字号:[ ]


  

■名人履痕 □汪国华
    1935年,刘鸿生先生创办的私立舟山初级中学和私立鸿贞女子初级中学合并,实行男女同室同学,这是舟山中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合并和改革,也是当时舟山教育界的大事。而提出这个提议的人就是当时的鸿贞女中董事鲍哲庆先生。
                    鲍哲庆其人略说
    鲍哲庆,祖籍安徽;于1892年生于隶属镇海的柴桥小镇。他的父母是宁波最早期的美北浸礼会的信徒。自幼进入美北浸礼会在柴桥开办的教会小学读书,学习勤奋,10岁就上宁波四明中学读书。 1910年,鲍哲庆考入上海的浸会学院(后为沪江大学)。经四年苦读,于1914年以优异成绩从沪江大学毕业,遂被母校聘请为数学教师。授课之余,他修完全部神学课程,为日后的教牧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918年,鲍哲庆如愿成为美北浸礼会的牧师,开始了他在杭州地区的教牧生涯。他不负众望,教牧工作出色,于1922年当选为美北浸礼会浙沪年议会首任执行干事,并担任此职达25年之久,表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这样逐步确立了鲍哲庆在基督教界的领袖地位。为中国基督教国人自治作出了贡献。鲍哲庆亦热心于各宗派教会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1927年鲍哲庆担任沪江大学校董会董事,1930年兼任沪江大学神学院院长,1939年沪江大学董事会公推他任董事长,至1952年院系调整为止。
    1928年鲍哲庆与刘湛恩博士、郑章成博士和夫人盛组新女士代表中国基督教会去耶路撒冷参加世界基督教联合大会,会后赴加拿大参加世界基督教浸礼会大会,当选为副会长(任期达20年)。因其在宣教方面的杰出贡献,加拿大多伦多的麦马斯特大学授予他荣誉神学博士学位。
    自1923年任浙沪浸礼议会总干事后,英才卓越,深得北美总差会的信任。他是中国牧师接受美国差会大权的第一人。
    1946年,鲍哲庆应邀赴美参加世界浸联会大会,并当选为副会长,成为中国人担任此荣誉职位的第一人。 1948年,美北浸礼会在宁波召开一百周年金禧纪念大会。会上,鲍哲庆获赠特别荣誉奖,以表彰他担任年议会总干事20年来的劳苦与贡献。
    抗战期间,浙沪地区的教会因日军入侵遭受很大破坏;鲍哲庆不遗余力地坚守与努力,使浙沪浸礼会能够在战争中继续坚持信仰和聚会,学校和医院等事业得以继续维持。抗战胜利后,他又领导其所辖各教会致力于恢复与重建工作。
    1949年后,鲍哲庆留在中国继续其教牧责任。 1951年2月,杭州市基督教成立反美爱国工作委员会,被选为主席。1953年杭州圣经学院改组后任院长。 1956年4月20日,杭州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被选为主席。1957年9月2日鲍哲庆病逝于杭州,终年65岁。
                    鸿贞女中任董事
    当时的中外教士大多对教育很重视,对办学也很热心。因为他们认识到这是传播文明的一种途径,进而才能传播他们的教义。据浙沪年议会的统计资料,至1949年时,鲍哲庆领导下的年议会下,就开办了八所小学,八所中学,一所女子圣经学校,以及与浸礼宗其他差会合办的沪江大学。除了自己开办学校,还积极支持他人办学。
    1923年鲍哲庆任浙沪浸礼议会总干事后,曾多次来舟山传教讲学,同时也了解舟山的各方面情况。对于舟山女子就读中学困难的情况了解得也很清楚。因此,1926年4月,刘鸿生就再次邀集热心办教育人士筹集经费,组织校董会,创办“私立定海女子初级中学”时,他马上大力支持,捐献办学资金,并积极地为女中开办出谋献策,他被聘为这所女子中学的董事。作为董事,他积极为学校的发展想方设法,他来定海工作时,也常常来校为学生做演讲,讲述人生、科学方法等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正义感有现代技能有思想的人。 1932年,他以教会名义,为学校的物理、化学提供了一批实验仪器,使当时的女中物理、化学的实验设备配备完善,并全心关注着私立定海女中(后改名为鸿贞女中)的发展。
                    为两校合并奔走尽心尽力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在经历了“一·二八”事变之后,就进入了世界经济危机余波传布时期。 1935年,上海各行各业弥漫着一片倒闭声。刘鸿生的企业到了最困难的时期,但他仍十分关注舟山初级中学和鸿贞女中的发展。为了在这经济形势不良,办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找到办学的突破口,刘鸿生先生委托鲍哲庆前来定海调查两所学校的办学现状。
    鲍哲庆十分重视这项工作,4月15日,他偕同中华基督教教育会总干事葛德基先生,乘船来到定海调查两校的状况。他们到了定海后,马上深入学校,4月16日到了舟中,4月17日去鸿贞,对两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几天后,摸清了所有的情况,鲍哲庆连夜写就调查报告。报告对两校的办学作出了充分的肯定,指出“舟中在过去数年,工作方面甚为努力,进步显然……就学校本身而论,各种设施在一般普通私立中学之上,另有数部分,堪足为私立学校之模范……倘经济上可能,应尽量维持该校之优良工作及教育效率……”对于女校也作了充分的肯定。报告的结论是建议原创办人设法维持两校,如果因经费难筹,继续为难,可“将两校合并为私立舟山中学,并将中小两部,按照现有教育厅所颁条例男女同学”。
    而当时刘鸿生用来捐助教育的闸北“天来”丝厂在日本飞机轰炸中受损,再加上丝市不佳,丝厂停工,舟中库券本息及闸北“天来”“大来”两个丝厂租金加起来不足办学资金。而女校的经费则全由刘鸿生先生供给并无基金。而当时刘鸿生因“市面衰落,经济困难,独力难支,不能继续供给”。在这种形势下,1935年5月15日,召开了两校校董联席会议,会议上全部接受调查报告,决议男女两校改组,合并为一校,分中小两部,男女同学,校名仍沿用男校原名,为“私立舟山初级中学”,简称“舟中”。
    联席会议还经过推荐选举产生了新的校董会;而鲍哲庆被公推为七个常务校董之一;并公推他与袁仰安一起办理两校合并手续。他跟袁仰安就马上着手起草合并呈报,把两校合并的经过呈报定海县教育行政机关,并转呈省教育厅备案。省教育厅很快就批转下来。两校合并进行很顺利。
转载于2013年02月17日·舟山晚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