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了解舟山 > 历史文化
70多年前郑章成博士在舟山中学讲学记略
发布日期:2013-05-07信息来源:南京大汉网络公司浏览次数:字号:[ ]


  

■名人履痕 □汪国华
    1936年6月3日晚上6时半,舟山中学思刘堂二楼大礼堂,座无虚席。一堂现代科学知识与人生哲理的讲座开始了。正在生动讲学的是沪江大学理学院院长、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郑章成先生。
A
    郑章成是怎么会来舟中讲学呢?这得说说他跟舟中相关人员的关系。
    郑章成 (1885-1963)是福建闽侯人。 1908年浸会大学(即沪江大学)正式招生,录取大学生四名,他是其中之一。 1913年沪江大学首届大学生毕业,共两名,就是郑章成和邬志坚。邬志坚是定海公学(即舟山中学)当初的9大校董之一。同学参与创办的学校自然是不容忽视。此其一层关系。
    1913年,郑章成沪江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耶鲁大学深造,毕业后在耶鲁大学留任,191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1919年,时任沪江大学校长魏馥兰聘郑章成为学校教授,郑章成就回到了母校,成为该校的第一位受西式教育的华人教授。历任沪江大学教授、副校长,理学院院长和生物系主任。著有《大学生物学》等书。而当时舟中的校长方同源是沪江大学文学士,1920年毕业的。所以他们即是校友,同时还有点师生的关系。郑章成从国外回来到沪江大学任教,虽然教的是生物学。但是他是哲学博士,方同源听过他的人生哲学讲座,一起探讨过文学与人生。这是第二重关系。
    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关系,那就跟郑章成的夫人盛祖新女士有关。盛祖新是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会长,私立定海女子初级中学创办时,盛祖新以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的名义,积极支持,除了捐款外,还积极为学校开办献计献策,是当时定海女中的校董。1935年,舟山中学与定海女中两校合并后组成的新校董会,盛祖新和沈毅校长就是其中的两位女性校董。所以作为校董,自然关心舟山中学。
    而舟山中学的首任校长董景安,就是沪江大学的副校长,董校长跟郑章成那是师生情谊。
    舟山中学跟郑章成先生有着这么多层的关联。所以当方同源校长延请他来校讲学,他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B
    这次以“科学与人生”为总题目的讲学确定以后,舟中向定海各界发出了听讲的邀请。
    讲座内容设计为三讲:一是“天地人之来源”,以自然科学内容为主来进行阐述;二是“今日科学之趋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视角,引导听众跟着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建设;三是“科学之特性及与人生之关系”,在自然科学的前提下,引导人们认识自我,认识人生,正视社会,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从6月3日开始,每天晚上一讲,分三个晚上进行。
    6月3日18时后,定海各界人士就络绎到来,舟中师生已经就位,思刘堂二楼很快就坐得满满的了。 18时半,讲学正式开始。
    讲课中,郑章成教授没有使用大把的术语以显示他的知识高深,也没有夹杂外语以展示他的学识广博,而是用极浅近的一般人能够听懂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讲解,具体的分析,用通俗的比喻、类比,把高深的科学知识讲得明白透彻。同时以电影幻灯作为讲课辅助手段,使高天远地展现眼前,形象生动,而且又常常跟听众互动交流,因此听众印象非常深刻。
    除了当时学校的300名左右的中学师生,前来听讲的社会各界人士众多,舟中的礼堂这几天每晚都是饱和状态,有的只能在走道上加座。这位当时中国著名的生物学专家的讲学,打开了当时舟山人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见识,提升了人们对人生追求的认识。当时《定海舟报》在报道这一信息时评论说,郑教授“对自然科学各部门均有深刻研究,论著散见报纸杂志,极为学术界推崇,与方校长有同学之谊,如是硕学之士来定海讲学,尚属初次,乃亦定海人士之福云”
C
    郑章成教授是6月2日从上海乘船来到舟山的。舟中校长方同源在定海道头热情地接他来到舟山中学,没有安排他住大宾馆高级套房,而是把他安排在校长楼的楼上房间就宿休息,他很高兴,说有种到家的亲切感觉;就餐也很简便,除了县教育科安排了一次接待性的餐饮外,都是在学校食堂里用便餐。
    白天也不进行旅游安排,只是在学校里听听课。或是在当时舟中旁边的镇鳌山迈步。6月4日下午,他的夫人盛祖新女士来到定海,他俩还是住在舟山中学校长楼。他跟夫人一起去舟中的小学部视察,又到定海的相关教会了解交流了一下,没有什么游山玩水的打算,更不用说要求了。作为舟中校董,盛祖新女士这次来,主要是了解学校的一些情况,为马上召开的校董事会做准备。学校本想安排他们去普陀山游览,郑章成教授以来去费时,贻误时间影响讲学,对不起听众为由,婉言谢绝。方同源校长给他一些讲课费,他坚决推辞不收,说妻子是舟中的校董,为舟中做这么点力所能及的事,这是自己的荣幸,只要舟中能够兴旺发达,多出人才,那才是他们夫妻的心愿。
6日,夫妻俩一起返沪。

转载于2013年03月24日·舟山晚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