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总兵蓝理和他的蓝氏家族 | ||||
| ||||
定海总兵蓝理和他的蓝氏家族 □郑剑锋 蓝理是清朝的重要人物,在平定藩乱、收复台湾、治理定海、重修普陀、经营福建,推动社会和谐与民生发展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被康熙誉为“平台首功”,御赐“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牌坊一座,其生平事迹入传《清史稿》。浙江舟山和福建漳州两地至今还保留着蓝理的许多痕迹。浙江定海的蓝理总兵府、普陀山的蓝理功绩碑和题匾,福建漳浦的种玉堂、漳州浦头蓝理庙中至今保留着蓝理手书“江汉以濯”匾额……近年来,以蓝理为代表的蓝氏三杰也颇受史学界关注。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中,蓝理作为平台先锋,破肚勇战,功绩卓著。澎湖一役,蓝理还救过施琅大将军的命。康熙六十年(1721)夏天,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事件,蓝理堂侄孙蓝廷珍、蓝鼎元奉命入台平乱,后署理台湾。 蓝理和蓝廷珍、蓝鼎元三人分别被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誉为“平台大将军”、“治台名将”及“筹台宗匠”,后人又把他们称为“蓝氏三杰”,其事迹皆入典《清史稿》。在“蓝氏三杰”的影响下,福建漳浦蓝氏家族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涌现了三十几位四品以上的将军。同时,早年与蓝理一起投军的乡人柯彩、陈龙、许凤等人亦以军功光耀门楣,官居总兵,其中许凤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受康熙帝御赐御书“闽越雄声,楚滇伟绩”牌坊一座。 蓝理:四落四起的人生旅途中成就的功业 康熙二十九年(1690),蓝理曾调任定海镇总兵,在定海镇执掌兵权十三个年头。蓝理,字义山,号义甫,漳浦县苌坑石椅社(现属赤岭畲族乡)人,生于清顺治四年(1647),他的一生中四落四起。他的性格中既有鲁莽的一面,又有侠义的一面。 第一次经历人生的波澜,是在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蓝理因触犯族规将被沉塘,后获救逃往漳州,与四位青年同乡结为异姓兄弟。“五人穿三条裤”、“王爷公的火油也敢偷到”等民间传说,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第二次经历人生的波澜,是在蓝理从福建漳州回乡开染坊时,因境遇不佳,便邀一帮青年替官府抓海盗,却被昏庸县令视为同谋而入狱,后因靖南王耿精忠起兵造反获释,北上投康亲王杰书所部清军,英勇善战,以战功授清建宁游击。 第三次经历人生的波澜,是在蓝理任灌口营参将时,因刚正不阿,关心士卒,与总督姚启圣结怨而下狱。康熙二十年(1681)七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准备第二次征台,慕蓝理有胆有识,保举蓝理为平台先锋。台海战役中,蓝理身负重伤,肠流肚外,仍冲锋在先,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从此,“破肚将军”蓝理,让台湾的郑军闻风丧胆。台湾归顺朝廷,朝廷论功,蓝理作战英勇,两次救帅,入岛招安,功列第一,康熙称蓝理“台海血战,功在首先”,赐“平台首功”匾文,授昂帮章京内大臣兼摄左都督,世袭骑都尉,封一等伯,赏漳州郊区田地一块(后称“蓝田”)。接着,蓝理与施琅一同驻理台湾、澎湖,一同修建南普陀寺,一同上疏奏请康熙赐封妈祖天妃娘娘为天后娘娘,后又被任命为神木副将、宣化总兵、定海总兵、天津总兵、福建陆路提督。在任期间,蓝理斗权贵、治势豪、修庙宇(包括普陀山寺庙、舟山天后宫、天津天后宫等)、辟粮田(蓝田)、筑港桥(包括漳州田里港、浦头港街、江东桥等)、重民生、促发展,深得民心,皆称其为“菩萨将军”,并赢得康熙赞誉,说“为官者当如此”,赐“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牌坊和提督府各一座。 第四次经历人生的波澜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秋,当时福建漳平陈五显因天灾造反,蓝理迅速派兵平息。但有人还是利用此事做文章,说蓝理治军无方,剿抚不力。康熙怪罪下来,蓝理未作申辩,再次入狱。康熙五十四年(1715),朝廷出征新疆准噶尔部叛军失利,康熙再次起用蓝理随征新疆、西藏,捷报频传。翌年,蓝理因病回京医治,病逝于天津蓝田庄里。 康熙赐联赞蓝理道:“铜柱海疆曾著绩,铁衣戎略夙知名。 ”福建、台湾、浙江、天津、京城、陕西、新疆、西藏等蓝理生前呆过的地方民众闻悉蓝理病逝噩耗,自发为蓝理举行祭奠仪式,有的地方群众感念蓝理在世恩德,为他建立庙宇,雕塑神像,予以供奉。世人赞曰:“公一代虎将也,起草茅,建奇勋,生平举动,种种异人,可不谓非常之杰乎!公有奇气,急流勇进,终不可没,拖肠血战,功在社稷,菩萨心肠,泽被百姓,堪称简易洁清之操,国家干城之彦,千载犹将慨慕之哉!” 举贤不避亲,成就“治台名将”蓝廷珍 蓝廷珍,字荆璞,漳浦县苌坑官塘顶坛社(现属湖西畲族乡)人,生于康熙二年(1663),为蓝理堂侄孙,穷苦出身,投靠蓝理,深得蓝理赏识,以军功提任定海营把总,后任温州镇标中营游击。 康熙五十三年(1714),蓝廷珍从官山外洋追捕贼船到青山外洋,海盗闻风丧胆,从此海盗相互告诫要“谨避老蓝”。蓝廷珍威名日盛,引起同僚妒忌,说蓝廷珍不务正业,爱在家看戏。闽浙总督满保听信谗言,寻机弹劾蓝廷珍。提督吴升了解蓝廷珍为人,赞其为“闽浙第一良将”,满保方才作罢。康熙五十六年(1717)四月,关东大盗孙森盗窃辽阳巨炮和战舰,潜逃下海,康熙大怒,责成沿海官员严加缉拿。 蓝理举荐蓝廷珍,康熙密令蓝廷珍缉拿孙森。满保沿海巡视,到温州独不见蓝廷珍接驾,加上小人进谗,满保再次误会蓝廷珍。到瑞安时,满保看到蓝廷珍擒获关东大盗孙森,大喜。赞其曰:“两省将才,无出其右”。 康熙五十八年(1719)春,蓝廷珍任澎湖副将,夏秋间又改授为南澳总兵。康熙六十年(1721)夏天,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台湾规模、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蓝廷珍奉命入台平乱,战功显赫,被康熙授予“平台大将军”,任闽台水陆提督。平台后,蓝廷珍署理台湾,开发台湾,兴办学校,发展经济,融洽族群,加强兵备,严惩造成台湾民不聊生而导致朱一贵率众起义的腐败渎职的文武官吏,力谏朝廷不要迁民划界,不要划界避番,不要随意迁台民回内地,不要放弃台湾。蓝廷珍率兵开垦于猫雾棘之野的蓝兴堡(亦称“蓝田”、“蓝兴”,今属台中),也成为台湾开发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开垦地。雍正誉其为“治台名将”,擢升其为福建水师提督,赐提督府一座,正门对联曰:“复鹿耳以崇朝韬略奚似管乐,定东都于七日戎机可比孙吴”。 雍正七年(1729)冬,蓝廷珍因病卒于任所。朝廷赐给帑金全礼治丧,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噩耗传至台湾,山河呜咽,台民悲泣。 雍正赞曰:“蓝廷珍是吾朝定策经理台湾之功臣,后提督福建,知人善任,将弁行阵,整顿一新,立巡防之法,数千里波恬浪静,商贾晏然,实乃大清之栋梁也! ”世人亦赞曰:“公一生忠勤,好捕贼,勇敢善战,常为士卒先,他事恂恂如不及。虚心自下,功成名立,令终有俶,非偶然也。夫谗嫉之于人甚矣。哨海称戈,可云在家观剧,含沙之口,何所不至。所恃当权勿轻以耳为目而已,使其时无提督吴公之保全,大盗孙森之急救,则良将已失,谁复为国家建勋业,垂不朽乎?征台大役,所关甚伟,满氏实式凭之,虽骨肉手足,未足喻其相需之殷,得无自叹。前此几为小人所误否,妒贤害能,小人常态,非聪明仁智,公忠为国者,所向无前,其孰能知之?噫嘻,公一代名将,得千秋名史,卓卓乎垂不朽矣!” 文才武略蓝鼎元,被清朝皇帝称为“筹台宗匠” 蓝鼎元,字玉霖,别字任庵,号鹿洲,漳浦县苌坑山母顶(现属赤岭畲族乡)人,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秀才出身,十七岁时游学到定海拜访堂叔公蓝理、堂兄蓝廷珍,后以学行兼优受聘福州鳌峰书院著述讲学,被世人称为“八闽才子”、“经世良才”。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蓝鼎元与文友同游漳州,写下《临漳台赋》。蓝理看到《临漳台赋》,对蓝鼎元断言说:“以此文观之,今后东南海域若再有事端,欲彻底平复之,非廷珍与你莫属! ” 康熙五十八年(1719)秋,蓝廷珍镇守南澳,问计蓝鼎元,蓝鼎元为蓝廷珍写下著名镇海之策《论镇守南澳事宜》,并在《与荆璞家兄论舟中起雷书》中预见台湾乱象,“恐有兵事,将劳吾兄”。 康熙六十年(1721)夏,台湾朱一贵起义,蓝鼎元随蓝廷珍入台平乱。在台湾,蓝鼎元担任蓝廷珍军师,筹划军政要务,关注民生,关注民声,为平台、治台、兴台做出卓越贡献,如在《与吴观察(巡台御史吴达礼)论治台湾事宜书》中率先提出“信赏罚、惩讼师、除草窃、崇节俭、禁恶俗、儆吏胥、革规例、正婚嫁、治客民、兴学校、修武备、严守御、教农桑、宽租赋、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土番、招生番”等治台十九策,上疏朝廷奏请合理设置台湾府县、开禁妇女赴台、开禁海外贸易等,蓝鼎元同时也成为清朝初期提出对外开放的第一人,并预见日本虎视眈眈,妄图吞噬台湾之心。后因朝廷功名规制作祟,布衣之身的蓝鼎元于雍正元年(1723)有功无爵返回乡里。此时,他完成平台、治台之重要著述《东征集》、《平台纪略》,系统全面地论述治理台湾的策略,形成经营台湾的完整理论体系。 150多年后,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的治台之策皆取自蓝鼎元的《东征集》、《平台纪略》。200年后,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赞曰:“蓝鼎元著《平台纪略》,其言多有可采。”又说,“鼎元著书多关台事,其后宦台者多取资焉。” 雍正二年(1724),蓝廷珍上京见驾,向雍正举荐蓝鼎元。雍正召见蓝鼎元誉其为“筹台宗匠”,任其为朝廷修史馆《大清一统志》编纂。雍正受其影响而越发重视台湾的发展事宜。自此,闽粤两省又有大批人员向台湾移民,掀起台湾开垦高潮,内地迁台乡村与新垦田地在雍正年间迅速发展,遍布全岛。史家评说,蓝廷珍、蓝鼎元的治台方略与兴台措施,为台湾日后于光绪十一年(1885)从福建一个府升格为清朝一个省奠定了扎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雍正五年(1727)冬,蓝鼎元经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推荐,晋见雍正,系统条奏经理台湾、台湾水陆布防、漕粮兼资海运、凤阳民俗、黔蜀封疆、教育教化等六事。雍正一一嘉纳,授蓝鼎元为广东省普宁知县,后又兼任潮阳县令。在任期间,蓝鼎元察民情、恤民生、严断狱、慎吏治、除腐恶、办学堂、兴文化,采取一系列措施综合整治社会秩序,安保民生,发展经济,殚精竭虑为民办事,办案如神,赢得百姓赞誉,至后却因触犯豪绅权贵而被革职回乡。回乡后,蓝鼎元一如既往读书讲学著述,倒也其乐融融。 雍正十年(1732)春,经广东总督郝玉麟、两广总督鄂尔达力保、上奏,蓝鼎元先后又被任命为广州府幕僚、知府,并为朝廷条陈台湾十事,平复台番之乱。雍正十一年(1733)夏,蓝鼎元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广州知府任上。蓝鼎元在学问方面,一生建树亦巨,著作等身,有《鹿洲初集》二十卷、《女学》六卷、《东征集》六卷、《平台纪略》一卷、《棉阳学准》五卷、《鹿洲公案》二卷,《修史试笔》、《潮州府志》等书刊印行世,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交通、水利、民族,以及文学、史学、地理学、哲学等,蓝鼎元成为与李光地、蔡世远齐名的“理家闽学大师”。蓝鼎元赉志以殁的消息传到京城,雍正闻悉,长叹道:“蓝鼎元的才干不止是当一个广州知府,他的才干可以为大清国做更多的事。”并下旨授御匾,上书“公正廉明”。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为蓝鼎元立传,世人亦赞曰:“蓝公鼎元忠厚诚笃,宽和淡定,才华横溢,诵法先儒,名震闽粤,学人宗之;治政有方,敬民如天,严于守令,诚于教养,百姓敬之。”噩耗传到台湾,全岛哀悼,彰化等地乡民还自动设庙配祀蓝鼎元。 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福建水陆提督、参赞大臣、蓝廷珍之孙蓝元枚率领清军平定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后,乾隆一日翻阅《东征集》,赞蓝鼎元曰“不愧为筹台宗匠、治台宗匠”。蓝鼎元官阶不高,治政时间不长,然业绩昭昭,影响深远,咸为后人所敬仰,成为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其事迹行状,亦广见于史传名录,如《清史稿》、《四库全书》、《国朝耆献类征》、《中国名人大辞典》、《辞源》、《小方壶斋与地丛钞》、《碑传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等均见其名其传其文。 在“蓝氏三杰”精神的影响下,蓝氏家族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涌现了三十几位四品以上的将军以及若干文官,六人入选《清史稿》。 转载于2013年5月28日·舟山日报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